科学研究

当前您的位置:医院首页- 科学研究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申报“202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量:

关于申报“202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项目名称:清瘟败毒饮对儿童川崎病的治疗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石曌玲寇久社,程小宁,林海波,张霞婧,李瀚文,史文璞

项目简介:本项目聚焦儿童川崎病(KD)冠状动脉炎的防治研究,是降低儿童获得性心脏病风险的重要方向。KD发病率逐年升高,现行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阿司匹林方案虽能控制急性期炎症,但约10%–15%的患儿存在IVIG无反应或冠脉损伤持续等问题。国内外尚缺乏针对冠脉内皮细胞炎性“焦亡”过程及其上游调控通路的有效干预手段,亟需建立安全、可及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策略。

本研究以清瘟败毒饮为主要干预方,基于“清热解毒、凉血活络”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分子病理技术,系统探讨其防治KD的作用机制。项目提出清瘟败毒饮通过激活SIRT1去乙酰化p65,抑制NLRP3/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从而减轻血管内皮炎症和冠脉损伤。研究构建了“处方—成分—靶点—通路—表型”的多层次验证体系,从SIRT1-p65、线粒体自噬等层面阐明了中药复方干预冠脉炎的科学依据。

实验结果显示,清瘟败毒饮能显著改善川崎病模型小鼠的冠脉病理变化,降低炎症细胞浸润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促进SIRT1活性恢复;早期临床观察亦提示其可缩短退热时间、改善炎症指标并提高冠脉恢复率,安全性良好。与传统IVIG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方案显示出更优的抗炎与血管保护作用,为IVIG无反应患儿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该项目现已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为川崎病防治提供了可验证的新靶点和中药循证依据,丰富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血管炎的理论体系。若经多中心临床验证推广,可降低IVIG使用依赖,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改善患儿远期心血管健康。

本项目首次系统揭示清瘟败毒饮通过SIRT1-p65通路调控冠脉内皮焦亡的关键机制,构建了中药复方从成分解析到机制验证的研究范式,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川崎病提供了原创理论基础与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冠脉损伤重、后遗症多等特点。现有标准治疗(IVIG+阿司匹林)虽能缓解急性炎症,但约15%的患儿仍出现IVIG无反应或冠状动脉瘤形成。针对川崎病“免疫过度激活–血管内皮炎症–焦亡”三大瓶颈问题,即①分子机制不明、②缺乏针对性干预药物、③治疗依从性和经济性差,本项目在国家及省级科研计划支持下,建立了以“清瘟败毒饮干预川崎病冠脉炎”为核心的中西医结合精准防治体系,显著提高疗效,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针对川崎病血管内皮炎症机制不清的问题,构建了“清瘟败毒饮–SIRT1–p65–焦亡通路”作用模型,揭示其通过激活SIRT1去乙酰化p65、抑制NLRP3、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达到“分子精准”调控。① 建立LCWE诱导的川崎病小鼠模型及人冠脉内皮细胞模型,发现清瘟败毒饮能显著抑制IL-1β、IL-6、TNF-α表达,使冠脉炎症病理评分、焦亡相关蛋白显著下降、SIRT1活性显著提升;② 构建“处方–成分–靶点–功能”四维验证体系,明确川芎嗪、连翘酯苷B为关键活性成分。

2、针对临床IVIG无反应及疗效不稳定的问题,建立基于清瘟败毒饮的联合干预策略,实现“临床精准”。① 通过小样本临床研究发现,联合清瘟败毒饮治疗可使冠脉病变发生率及CRP下降,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② 可显著缩短发热时间、冠脉修复改善。

3、针对传统中药复方作用机制不明确的问题,创新应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UHPLC-Q-Orbitrap高分辨质谱技术,实现“技术精准”。① 建立清瘟败毒饮多成分化学指纹图谱和多靶点作用网络,筛得核心靶点15个;② 与常规IVIG治疗横向比较,联合治疗组在动物及细胞模型中焦亡通路激活水平下降,炎症损伤明显缓解。

通过上述创新技术体系的临床转化,清瘟败毒饮联合标准治疗与单纯IVIG治疗相比,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社会效益方面,研究成果有效降低川崎病长期冠脉并发症风险,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目前,石曌玲团队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该研究创新性地揭示了中药复方干预川崎病免疫焦亡的新机制,奠定了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川崎病的科学基础与推广示范价值,项目成果为中西医结合精准防治儿童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原创理论和技术支撑。

以上项目拟申报202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特予公示。

公示期:2025年11月10日至2025年11月14日

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在公示期内向科研科实名反映。

联系方式:周智辉  张霞婧

电话:029-33350171

邮箱:kycxgzb@163.com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科研科

                                                       2025年11月10日


微信扫一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