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源于清代御医黄元御,历时三百年,经八代人接力传承,使其学术思想不断淬炼积淀。上世纪30年代由第五代传人麻瑞亭先生传至西安,黄氏医学便在陕西开枝散叶。流派先后于2018年12月被西安市卫计委、2019年1月被陕西省中医管理局确定为市级、省级学术流派。
创始人黄元御(1705~1758),山东昌邑人,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汇总医理,精益求精,考授御医,乾隆帝御赐“妙悟岐黄”匾额。先后写成医著十一部,哲学著作两部。考注诠释经典,对四圣之书详悉诠解并有发挥;独创新说,建立六气枢轴辨证体系以辨气机升降,根据六经分类以辨证温病。对后世医家重阳抑阴、重视脾土、重视气机升降产生深刻影响。
薪火相传,代有才人,经过黄元御弟子于昭及李鼎臣祖孙三代及麻瑞亭的接力传承,使黄氏医学在三秦大地广为传播。麻瑞亭宗黄元御之学,临证重视气机理论,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体验尤深,将其灵活化裁,用于内伤杂病及疑难重症的治疗,屡显奇效。并擅长脉诊,首创浑脉、滞脉。
首届全国名中医杨震教授拜师于清代御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先生,成为入门弟子。传承学术,精研医理,继承创新。潜心研究相火及气机理论,首倡“相火气机学说”。创新性提出“六型相火”和“治肝五论”,丰富完善了中医肝病理论。针对乙肝病机,首创“肝经血热”理论,研发新药“碧云砂乙肝灵”。擅治肝病,疗效卓著,科研成果丰硕。
第七代传人,人才济济,秉传承创新、发展理念,开拓进取,郝建梅主任医师为第七代传承人,并任国医大师杨震工作室主任,先后于广东省中医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建立工作站,使得黄元御学术流派学术在岭南、华东地区得以传播、发扬。研究学术团队现有传承人50余人,遍及全国各地,代表性传承人郝建梅主任以黄元御学术思想及杨震教授相火气机学说为指导在肝胆病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享誉省内外;传承人任晓芳、杨璞叶、史艳平、王少波、凌嫚芝等在各自的临床及研究领域均有建树。
目前团队以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工作室为平台,不断注重在内外妇儿等领域发挥黄氏医学的学术优势,以师带徒方式加强黄氏医学学术思想的传承;并围绕“黄元御学术流派”在理论、诊疗技术、优势病种、中药制剂、中医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开展多层次的科学与文化研究,逐步形成“有理论、有人才、有专病、有成果”的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中医药理论及文化体系。
2019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杨震相火气机学说研习实践录》系列丛书:学术求索集、临证经验集、医案医话集、方药新知集。同时西安市中医医院国医馆流派传承门诊,由杨震老师领衔弟子每日应诊,把黄氏医学真正的落实于临床中,解除患者的病痛,并积极深入开展流派学术特色的研究工作,加强相互交流,更好地传承创新发展流派学术,使黄元御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我院杨震国医大师工作站建站于2024.5.18,传承弟子张锋利、李天浩。
张锋利主任医师:女,1979年2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病学专科负责人,内科教研室副主任。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标准化病人”课题组(陕西组)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委员会常委,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肾脏病治疗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咸阳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术分委会,陕西省卫教文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咸阳市秦都区首批“拔尖人才”。
2003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2年7月取得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学历。长期从事脾胃病与肝病诊疗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机制研究和中医药干预研究。擅长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症的诊断、治疗;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及急性胰腺炎、慢性肝病、炎症性肠病、情志病等,善于应用体质辨识进行代谢性肝病的长期管理。擅长消化内镜下诊断及治疗(含消化道良恶性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植入、胃肠道息肉、早癌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及内痔的内镜下治疗)。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6项,主持厅局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1项,主持教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通过五行制化理论,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气机升降出入为中心,注重健脾和胃、化湿通络。辨证论治是实现个体会精准医疗的重要方式。经方的辨证可宏观可微观,借助现代化科技成果取得的检验检查结果采用微观辨证+经方论治的方法,临床疗效显著。致力于经方临床应用的同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努力通过研究阐明中医药作用的科学依据。
李天浩主任医师:男,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学专科负责人,兼任陕西省新冠肺炎中医防控专家组成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基础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西咸新区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咸阳市医学会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7年7月本科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2009年7月取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干预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心病、大咯血、呼吸衰竭等,熟练掌握支气管镜检查及镜下介入治疗,内科胸腔镜检查,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等。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6项,厅局级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指南编制1部。
本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干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复杂,多为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虚损,痰瘀互结所致,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临床中肺系疾患迁延不愈,肺气亏虚,日久及肾;年老或久病肾气亏虚亦可影响肺主气和宣发肃降功能,肺肾两虚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病机。临证时多以“肺肾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患者兼症的不同,以调补肺肾为主要治则,辅以健脾益气、温阳化饮、化痰祛瘀等治法,标本兼治,虚实兼顾。